| 不可救药 | |||
| 成语拼音 | bù kě jiù yào | 简拼 | bkjy |
| 近义词 | 病入膏肓、气息奄奄、无可救药 | 反义词 | 妙手回春、手到病除、旭日东升 |
| 感情色彩 | 贬义词 | 成语结构 | 偏正式 |
| 解释/意思/寓意 | 药:治疗。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。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。 | ||
| 出处/来源 | 《诗经·大雅·板》:“多将熇熇,不可救药。”孔颖达疏:“多行惨酷毒害之恶,熇熇然使恶加于民,不可救止而药治之。” | ||
| 成语用法 | 偏正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补语;含贬义,比喻事态严重 | ||
| 例子/造句 | 怀疑与猜忌,难道就竟已成了他们不可救药的根性了吗?(郑振铎《桂公塘》十四) | ||
| 英文翻译 | be beyond cure | ||
| 故事/典故 |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。凡伯不但有诗才,而且善于治理国事。后来,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。可是,周厉王飞横跋扈,枉法断事。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。凡伯直言相劝,列数朝政弊端,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。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,从此,奸臣出入宫廷,不把凡伯放在眼里。凡伯十分愤慨,写了一首诗,后来收入《诗经》。诗中抨击奸臣说:“作恶多端,不可救药!” “不可救药”: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。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。 | ||
| 成语正音 | 不,不能读作“bú”。 | ||
| 成语辩形 | 药,不能写作“要”。 | ||
| 成语辩析 | 见“病入膏肓”。 | ||
| 产生年代 | 古代 | ||
| 常用程度 | 常用 | ||
| 不可救药成语接龙:不可救药 → 药石之言 → 言行相诡 → 诡谲多变 → 变心易虑 | ||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