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利令智昏 | |||
| 成语拼音 | lì lìng zhì hūn | 简拼 | llzh |
| 近义词 | 见利忘义、利欲熏心 | 反义词 | 见利思义、舍生取义 |
| 感情色彩 | 贬义词 | 成语结构 | 主谓式 |
| 解释/意思/寓意 | 因贪图私利而失去理智,把什么都忘了。 | ||
| 出处/来源 |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赞》:“鄙语曰:‘利令智昏。’平原君贪冯亭邪说,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,邯郸几亡。” | ||
| 成语用法 | 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 | ||
| 例子/造句 | 独苦国人无识者,利令智昏,则不免受其饵矣。(章炳麟《敬告对待间谍者》) | ||
| 英文翻译 | profit makes wisdom blind. | ||
| 故事/典故 | 公元前262年,秦昭王派大将白起率军攻打韩国,秦军攻占了野王。上党守将冯亭将上党奉献给赵国换取保护,赵孝成王听信平原君赵胜的意见接纳了上党,结果秦昭王派白起进攻赵国,在长平歼灭赵军40万。司马迁评论平原君是利令智昏。 | ||
| 成语正音 | 昏,不能读作“yūn”。 | ||
| 成语辩形 | 利,不能写作“立”;智,不能写作“知”。 | ||
| 成语辩析 | 利令智昏和“见利忘义”;都含有“为私利而做事”的意思。有时可通用。但利令智昏偏重于“智昏”;即头脑发昏的意思;而“见利忘义”偏重于“忘义”;“忘掉道义”。 | ||
| 产生年代 | 古代 | ||
| 常用程度 | 常用 | ||
| 利令智昏成语接龙:利令智昏 → 昏天暗地 → 地动山摧 → 摧坚陷阵 → 阵马风樯 | |||